智能路灯背后:一场运营商、广告商和科技公司的战争
2018年07月12日15:42:41
每天坚持熬夜看世界杯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么一句话: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这句话跟世界杯没任何关系,但在某更恶心人的广告退场之后,这句话差不多成为了世界杯广告里的洗脑王者。 虽然看球时候这句话很烦,但在科技领域这句广告词还真像是个真理:对于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说不定我们真的一无所知。 尤其在IoT领域,这个现象尤其严重。比如一种我们从小到大都不陌生,某些素质不高的同学遛狗的时候还专门去找的东西:路灯灯杆。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路灯的认识当然就是街道照明。最多最多,老司机们可能会提防路灯上有摄像头。 时至如今,你可能真的不能确定你是否知道路灯了。而在“新路灯”的背后,一场运营商、广告商、云计算服务商和多种科技公司参与的“路灯战争”正在打响。谁能争夺更多的路灯,或许在不远处将建成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路灯,我们真的还需要知道很多很多。改头换面的路灯去年年底,雄安新区安装上了一批新路灯。与整个雄安的智慧城市主题相呼应,这种“智能灯杆”上不止有照明设备,还有摄像头、传感器、屏幕和充电桩。可以说是十分酷炫。然而这还不是路灯变形记的全部,甚至只能说是大量智能路灯灯杆中的一种而已。事实上,智能路灯的概念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路灯自我调节、主动控制的技术,可以算是路灯智能化的开始。那之后,在路灯身上加入各种装备的想法时而有之,但路灯始终没有脱离照明+监控的模式局限。到了2016年之后,科技开始更紧迫地催促路灯改头换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路灯灯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是一个空间和能源关系非常特殊的存在:路灯够高,可以满足很多设备的辐射面积需求;路灯原本就在街道上,不用再费尽心力安装新的设备载体;同时路灯还在街道的中心,很容易被看到和察觉;再有路灯天生有用电优势,免去了智能城市改造中痛苦的电路改装。这些地利原因,刚好又碰上个几个科技产业集体爆发的天时。于是我们今天能看到,比 较复杂的智能灯杆上赫然会安装超过30个设备,国内智能路灯产业中的各等级企业已经超过千家。在这么庞大的产业关系中,把路灯的新身份一个个列出来未免啰嗦。我们可以从支撑路灯变身的几个科技因素,来看瘦弱的灯杆上被挂上了哪些科技设备。AI+IoT的花开蒂落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技术的成熟,让路灯灯杆成为了传感器和智能摄像头的沃土。首先搭载人脸识别、人流检测仪与消防主动报警能力的智能摄像头成为了路灯的新邻居。而湿度、空气质量、水文气象检测,以及对周围设备与环境的射频识别需求,让灯杆上必须挂上大量多种类的传感器。此外,平时不被人注意的一个灯杆新功能,是智能园区、智能物业等技术需要的边缘计算服务器,其实也可以挂在灯杆上。总而言之,城市智能正在努力把路灯打扮成一个机器人……网络与基站的城市渴望2016年,Facebook开始推广免费WiFi方案,其中首要解决方案就是通过路灯灯杆来搭载WiFi发射器,输出高速免费网络。这种方案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普及,而中国的运营商也开始在南方城市尝试类似解决方案。城市免费WiFi当然是一门大生意,但其实路灯也可以与城市基础无限网络结合,换句话说路灯不仅能作为城市路由器,还能直接改装为城市4G甚至5G网络的城市基站。我们知道,城市越来越密集的今天,城市人口对移动网络的需求却越来越大。而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修建基站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那么把基站解决方案直接放在路灯上,也就成为了应对方式的一种。事实上,华为、中兴等运营商服务企业,已经开始提供类似产品技术。这意味着,路灯同时也可以是微型基站和城市WiFi发射站,而随着5G的到来,这个层面的作用或许会不断加强。车的需求电动车越来越多,电桩不够用是一件大麻烦。而路灯下面当然有电线……于是把路灯改造成新能源车的电桩,也就成为了一种结合可能。类似方案在雄安等新城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应用,甚至还出现了能给汽车、电动车,甚至手机充电的多线路灯杆。而车的另一个需求,是 无人驾驶技术对环境精细化的需要 。高精地图常规来说是一张张收集,一层层刷上去的,那当然还是有可能出错。让灯杆搭载环境传感器,联网高精地图,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数据支援,成为了灯杆与汽车的另一个结合点。发愤图强的户外广告户外广告近期的核心变化,是屏幕和交互技术使用的越来越多。而对这两件事来说,路灯是个很好的载体,由于有电,有空间位置,还有网络支持,灯杆智能广告可以搭载语音广播、显示屏、交互指示牌等多种技术,还可能提供城市交通与本地商家信息等服务。以上几个方面其实还不够全面,但这已经能让我们看到一根“理想中的路灯”,至少要密密麻麻搭载二三十种硬件和设备,打通不同的信号和网络传输体系,变身马路边伫立的钢铁侠……事已至此,我们必须要反问路灯一句:你累不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确实已经让这场路灯战争有点开始疲惫了。争抢灯杆,一团乱麻般的持久战公共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最理想的情况下当然是尽量少的改装,尽可能解决最多的问题。但这其实并不现实。就一个路灯而言,再如何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件事上,原本简单的问题很容易陷入过度复杂化当中。由上所见,一根路灯灯杆可能要涉及安防、环境管理、城市服务、电信服务、广告、科研,以及大量的具体城市服务项目。这些领域各自有不同的政府部门、运营商、广告商负责,背后又牵扯着复杂的技术与产品供应企业。一根说高不高的灯杆上,却可能设计两位数的部门和三位数的企业。这就让事情有点麻烦了。当然,目前智能灯杆的建设逻辑是县官不如现管,谁推出了算谁的,招标到多少合作方案就算多少。但是一旦大量科技功能都成为刚需,那么路灯上这点空间和资源,很可能面临无法分配,管理混乱的尴尬。首先,由于网络传输、城市IoT、广告、电桩,这几个智能灯杆的主要功能分属不同领域和不同企业,那么一个灯杆上到底应该安装哪些东西就会变成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如何管理和分配路灯上的空间与接口,主要依托具体的项目和人来决定,缺乏标准化方案。这样做的问题,在于 一旦建设好了智能灯杆就不再容易更改 。因为一种灯杆解决方案上的供电接口、数据接口和计费接口基本是固定的。很难后续添加新的功能与设备。试想一下,假如一个有传感器与智能监控的灯杆刚刚立好,城市突然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把灯杆都改成电桩功能。那么把刚建设好的基础设施推到重来很可能成为常态,而且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谁知道过两天会不会又来一遍呢?灯杆一事,已经关乎多个领域和各种各样的企业利益。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如何统筹和分配灯杆上的小小位置,今天在绝大多数中国城市还是个未知数。还需要注意的是,智能灯杆由于要搭载大量设备和广告,无形当中给城市美观也带来了压力。密密麻麻搭载传感器的灯杆,当然不如溜光水滑的路灯好看。如何取舍美观与智能,是一个难有标准的抉择,需要标准化和城市规划能力的加持另一方面,不同技术对灯杆的密度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传感设备和智能摄像头需要每杆都有,但电桩、边缘计算服务器却不需要那么密集,而微型基站的密度还要根据城市具体需求来测定。所以如何把不同搭载需求的智能硬件规划到一起,也是个问题。智能灯杆很好,但统摄的科技、企业和政府部门却有点过多了。这场战役想要打赢,我们需要的是标准和规则。当灯杆成为一种需要分配的权利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尤其是IoT和通信企业。一个灯杆基本没什么用,一条街或者一个园区的路灯则代表着一个项目,一个客户。而一个城市的灯杆智能化改造,则可能代表一项服务的入口和一个新兴市场。今天的智能灯杆,还处在一些政府与企业牵头打造试点的阶段。而一旦共识达成,我们很容易想见大量城市把路灯连根拔起,新的传感器和电桩如丛林版树立。那么灯杆战役所需要的,首先是一个足够有代表性,能满足主流需求,却不过分花哨的全国标准化实施方案。事实上,今天的智能灯杆从造型到功能,都处在各家企业自成一套,相互间毫不兼容的状况。一旦各地方、各部门自行其是采用相差过大的灯杆方案,那么城市智能所期待的集成效应和数据贯通就无从谈起。另一个解决智能灯杆矛盾的方案,是“重软件、轻硬件”。也就是说尽量采取算法和数据上的技术迭代,尽量少的更改硬件体系。比如智能监控可以利用算法+传统摄像头的方案来实现。加上对信号和电路使用需求的合并,我们或许可以把路灯智能化变成不那么劳师动众的一件事。最后,在城市智能不断发展的今天,或许应该承认相应的全国性组织、行业协会以及行业标准已经相对急迫。要知道灯杆的变化不是孤例,井盖、绿化监控设备、公交站牌的智能迭代,以及公共交通中的设备智能化,都在快速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些东西会陆续遇到路灯的问题。城市IoT虽然美丽,但事关城市民生,且头绪繁多、发展速度飞快,应该到了规范和统一管理的时候了。路灯之战,或许只是这个大智能时代的一个小折射。很多听起来简单易理解的技术升级,在现实世界里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城市智能是一个善举,但同时也是一种权利,一个市场。
远距离传输的LoRaWAN网络技术 可在物联网上发挥妙用
2018年04月10日09:30:00
【 TechWeb报道】近日,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一份名为《物联网:于炒作之外映射价值》的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发展中经济体将产生超过40%的物联网价值。这意味着物联网技术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很多重要改变,其中欠发达地区存在更多机会。联合国刚刚发布了其“为改变我们世界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包括了在最不发达国家增加互联技术接入基础设施的目标。 但在不发达国家如何克服技术、组织和基础设施障碍是一个重大挑战。蓝牙、WiFi和蜂窝网络,但它们在网络和成本方面有明显的局限,也不是为远距离、低功耗通信而设计的。LoRaWAN这一种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开放标准正推进连接范式向前发展,特别是在世界上发展中的经济体内。 部署一个具有独到能力的LoRaWAN网络,它可以在长距离(超过15英里)上连接设备,电池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因而相对容易且并不需要更多基础设施投资。没有更多的道路挖掘和铺设电缆所带来的破坏性和昂贵支出。基于该技术,物联网可以被部署到以前无法想象的偏远地区。 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在非洲的几个国家公园内被推广使用,以打击偷猎黑犀牛。Internet of Life组织和ShadowView基金会将小型化的、装备了LoRaWAN的传感器直接植入极度濒危犀牛的牛角中。传感器和Kerlink的地理定位网关结合在一起,使公园管理员能够在数码地图上监测大型哺乳动物的位置和活动,并保护它们免受偷猎者的攻击。 另外,塔塔通信和惠普企业服务已经与Semtech合作,推出了可基于LoRaWAN 网络的HPE通用物联网平台,该平台覆盖了印度所有地区。超过35种概念上已验证的应用已经完成外场测试,以用来应对该地区的各种挑战。其他创新性的应用案例也正在被创建。当地呼叫中心中的许多女性员工都因为要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而在半夜工作,夜间回家可能存在一定危险性,因此与物联网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的按钮钥匙链已被开发出来,可迅速向警方发出警报。 物联网可以在每个领域中都发挥作用,特别是其低成本特性使得应用成为了可能。Semtech公司的LoRa技术通过一个已经建立的生态系统来实现这一目标,该生态系统由行业中领先的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网关制造商、终端节点制造商和传感器制造商组成。大家共同努力,去致力于联接和改善世界每一个角落中人们的生活。
确保物联网稳定运行 传感器已经关键技术之一
2018年01月23日15:21:04
1、新品相继推出如今,“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观点,各国将传感器提到了较高的位置,在发展传感器产业方面任谁也不想落后于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英国班戈大学等合作,成功研制出首个基于黑磷的光纤化学传感器,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超灵敏检测。据悉,这是该研究团队首次将黑鳞和倾斜光纤光栅相结合,新型的超灵敏化学传感器由此诞生。黑磷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成功研发,将为化学和生物传感提供一个优越的光学检测平台,从而推动黑磷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程。在中科院研究成果公之于众的同时,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也有了新收获。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延世大学利用二维二硒化钨纳米单芯片和一维氧化锌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的混合维空间双层结构,开发了可以感知从紫外线到近红外线光的光电二极管器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研究组使用的二维元件具有光回应性能强、洞迁移率高的特性,是P型半导体元件。一维氧化锌纳米线是目前最好的一维纳米半导体之一,具有电子迁移率高的特性,有望应用于高性能电子元件N型半导体元件。将一维二维混合后形成了混合维空间双层结构(PN型),研制出光电二极管元件。研究组表示,该研究成功实现了二维图像,今后有望广泛应用于新一代图像传感器元件。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已经设计出嵌入射频识别系统(RFIDs)的石墨烯传感器,它将有可能彻底改变物联网。这种新的开发可以提供各种应用,如对于对湿度、食品安全、保健和核废料十分敏感的制造工艺实现无电池智能无线监控。此外,像牛津大学也研发出新型智能MOF光子传感器;德国则研制出一种量子传感器,可以用于微磁场中。2、主要应用智能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中。例如,它在机器人领域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智能传感器使机器人具有类人的五官和大脑功能,可感知各种现象,完成各种动作。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传统的传感器无法对某些产品质量指标(例如,黏度、硬度、表面光洁度、成分、颜色及味道等)进行快速直接测量并在线控制。而利用智能传感器可直接测量与产品质量指标有函数关系的生产过程中的某些量(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利用神经网络或专家系统技术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可推断出产品的质量。随着传感器产品与技术的深入发展与不断突破,传感器应用市场持续深化。其中,指纹识别与自动驾驶领域一直被业界看好,而机器人以及医疗行业或许将成为未来传感器发展的新兴沃土。具体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汽车车体本身空间有限,普通的传感器显然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新需求,这时候智能传感器的优势便凸显出来。相较于传统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不仅可实现精准的数据采集,而且能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其自动化能力以及多样化功能也为智能传感器加分不少。例如谷歌汽车,除了激光扫描仪用到传感器之外,摄像头、雷达、惯性等部件/系统也都使用了传感器技术。目前,比较常见的用于自动驾驶汽车上的传感器有激光雷达、图像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自动驾驶只是传感器应用场景之一,另一大被看好的应用市场便是指纹识别。近两年,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搭载指纹识别已经成为众品牌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指纹传感器直逼7亿个,复合年均增长率超133%。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门锁等搭载指纹识别的智能化产品的持续发展,指纹传感器市场将迎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3、多项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传感器市场也不例外。在现有人才、市场、技术等基础资源之上,要想加快传感器发展进程,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必不可少。在过去几年中,有关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胜枚举。比如2011年中国电子元件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在2012年工信部颁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也重点提到了发展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工作。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再次提及,为传感器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后在2016年7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出台,强调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创新。进入2018年,系列行业标准的实施将继续为传感器行业“保驾护航”。于201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203项国家标准和10项国家标准外文版。据悉,这些新标准将于2018年实施,其中涉及多项仪器仪表标准,包括智能传感器、智能记录仪表、智能流量仪表等。随着多项新国家标准的落地,传感器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成长时代,除了智能化、数字化等发展趋势外,标准化或许将成为传感器发展的标签之一。产品/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应用场景的持续深入,行业标准的陆续出台,上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都推动着传感器产业日益走向成熟,这或许就是智能传感器被称为21世界极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的原因。4、产业链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将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功能与微处理器的信号处理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中,本土企业竞争力较弱,跨国公司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不过,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也趋于完备,设计制造,封测等重点环节均有骨干企业布局。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了解物联网行业,首先需要了解传感器产业。本文发布于公众号“全球物联网观察”,原标题《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时代不得不提的高新技术》,介绍了传感器的新技术,应用场景、行业标准及产业链发展情况,有助于相关人士快速了解传感器产业
刚刚,2018智慧餐饮行业大报告出炉了!
2017年06月15日10:01:30
日前,艾瑞咨询发布《2018年中国智慧餐饮行业研究报告》,对我国智慧餐饮发展背景、现状及未来趋势做出了全面分析。 报告指出,目前,“互联网+”逐步渗透餐饮行业,移动智能终端日益普及,顾客用餐的场景、时段、触点、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推进了餐饮业的不断升级迭代,“互联网+餐饮”正式进入下半场。那么,智慧餐饮新时代对餐饮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目前的智慧餐饮行业格局和现状到底如何?餐饮服务商竞争的终局又将走向何方?014万亿的餐饮市场,巨大而分散 餐厅需要加速智慧化提高竞争力 日前,艾瑞咨询发布了《2018年中国智慧餐饮行业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当下的餐饮行业,正呈稳步增长之势,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但与此同时, “三高一低”三大痛点难解、跨界者入侵、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让餐饮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2017年中国餐饮报告》中提及到,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每个月餐饮门店的倒闭率高达10%,餐饮门店的寿命长则3-4年,短则几个月就已经终结,高淘汰率成为了餐饮行业的常态。 80、90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品牌化要求进一步提升,而餐厅在运营中对精细化、数据化、模式化的运营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激烈的餐饮环境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改变,餐厅需要通过加速数据化进程来提升竞争力。02“互联网+餐饮”进入下半场 SaaS服务商加速整合资源 报告显示,餐饮行业的数据化进程历经了4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有了IT系统,相对最原始的手写下单,传统单机提升了商家的效率;②第二阶段出现了BS架构的私有云,餐厅可以把门店的数据可汇总至总部,实现连锁化管理;③餐饮软件开始智能化升级;④智慧餐饮系统开始与平台对接。 前两个阶段,都是基于传统软件的模式,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商家快速变化的需求,而且传统软件的收费模式多数采取一次性收费的模式,后续维护服务质量低。直到第三阶段,餐饮软件开始智能化升级,进入SaaS时代,数据储存在云端,餐饮行业开始进入数据驱动运营的阶段,相较而言,SaaS软件比传统软件在试用成本及C端流量对接上,都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在运维方面,餐饮SaaS总体成本投入远远低于传统软件。第四阶段,智慧餐饮系统开始与平台对接,第四代餐饮管理软件是在SaaS模式的智能餐饮管理软件上的进一步升级平台的线上消费场景与门店线下消费场景相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数据打通,餐厅真正实现实时在线,通过与平台对接,商家可以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用户信息与数据。据了解,2014年起,一大批参与者涌入智慧餐饮行业,全国服务商多达千家,给餐饮商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赋能。 然而,不同的餐饮服务商在资源、模式、产品等方面也各有优劣势。如下图所示:SaaS服务按月收费的模式目前还难以被众多中小餐厅老板接受,维持庞大的地推团队持续需要资金,更是长期的负担。很多企业声称可以通过增值服务、数据服务等方式获得收入,但事实上单一软件厂商能够沉淀的数据维度有限,通过此类增值服务要实现企业的长期运营发展路径艰难。红餐网(微信号:hongcan18)记者了解到,当前,智慧餐饮行业已逐步进入加速兼并整合时期,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兼并以实现优势互补,譬如:•2014年,餐行健和天子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2016年,神州商龙收购苏州志杰、哗啦啦与饮食通合并。•2017年,口碑控股辰森世纪。03SaaS化服务商只有与平台打通, 才能实现价值 随着越来越多巨头的加入,行业领先者进一步扩张,智慧餐饮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当下单一的软件服务商发展仍困难重重,而主流的SaaS服务商能给餐饮商家提供的线下数据价值有限,越来越多的SaaS服务商开始尝试通过与线上平台打通来提升服务、提高竞争力。截止2018年3月,已有800家以上的餐饮服务商通过接入美团点评餐饮开放平台,实现与大众点评、美团团购、美团外卖等平台数据的打通,从而支持商家买单、排队、订桌、核销团购券,以及外卖一键接单等功能。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主流的SaaS服务商外,以C端服务见长的互联网巨头美团点评也逐渐登上了B端服务的舞台。除了开放平台外,美团点评还推出了自研的SaaS收银系统,并先后投资了天财商龙、天子星、餐行健、屏芯科技等一系列餐饮服务商。餐饮商家可通过美团点评的收银系统来获取线上、线下所有渠道的用户消费行为数据,以便于根据用户个体的不同特性,用大数据思维做有针对性的营销。 平台生态企业在竞争中存在天然优势,这促使美团点评在餐饮B端服务市场这场大战中脱颖而出。目前,全聚德、绿茶、金百万、很久以前、冰城串吧、将太无二、望湘园、赤坂亭、四季民福等众多知名商家,已经通过接入美团智能收银系统,逐步实现了餐厅的信息化升级。美团点评作为中国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巨头,从团购、信息评价以及外卖业务中,已经积累了超过500万的商户以及6亿以上用户。凭借用户资源及大数据优势,美团点评加强了对餐饮B端市场的赋能,除以上IT赋能外,美团点评还从营销、经营、金融、供应链、物流等模块赋能商家,进一步加速其智慧餐饮行业的布局。结语 新餐饮时代悄然而至,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利用起大数据,通过数据将最真实的我们展现在企业面前,对于餐饮行业更是如此。未来,餐饮行业必将是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新餐饮时代,餐厅只有与用户产生了链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市场。